骑行网 HZBIKE
标题:
《鬼子来了》
[打印本页]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1-8-24 05:46
标题:
《鬼子来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3NTc0NzY4.html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1-8-24 05:47
这是一部日本人不喜欢,中国人也不喜欢的电影。日本人不喜欢是非常可以理解,但中国人不喜欢却很是让人惊异。而且对于这部本可以作为神庙为国人拜祭的电影据然遭禁,确实更是想让人不得不问一句:“难道中国人真的比日本人要笨得多么?!”
一 简介
电影的故事可以粗略的分为三幕。
第一幕:一个秘密抗日武装深夜把两个口袋送到挂甲台村村民马大三家,口袋里装的一个是“日本子”花屋小五郎,另一个是“翻译官”董汉臣。并与马大三约定大年三十来取人,到时找不到人,拿他是问。马大三被迫把这两个人“收藏”起来。由于事关人命,他找来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商量对策,这里面二脖子、四表姐夫、五舅老爷、六旺、疯七爷。但商量无果,他只好简单地把这两人养在地屋里,好饭好菜侍候着。期间担惊受怕备受其苦,只盼到了年三十来人把他们接走。终于到了年三十,马大三向八婶子“借一还八”地弄来了白面,准备最后一顿给两人包了饺子送其上路。但是左等右等,又是许多天过去了却没有人来接。他再次找来亲友商量对策,商量的结果是请原来杀过八大臣的“老刽子手”一刀刘来把他们杀掉。人是请来了,但是一刀刘这次却失了手,一刀下去却没能把人杀死,一刀刘又羞又愤,含恨而去。被逼无奈的马大三,终于还是中了董汉臣的奸计,与其订立一纸协议,他们把两人送回日本子炮楼,去换取两车粮食。
第二幕:日本小队长九井看到花村小五郎并没有作为一个武士死去,而是很猥琐的被送了回来,非常生气。而且他的坐骑又被马大三为拖粮食牵来的正发情的驴子给“强奸”了,更是火上浇油。他把花村小五郎打骂完毕心生一计,即:假意把粮食送给马大三,让马大三把全村的人都集合好,然后把他们全体屠杀。不明真相的马大三和村民喜出望外,以为日本子也象我们中国人一样信守道义。杀戮在一场中日军民联欢中骤然开始,在场村民全被屠杀。最后只剩下马大三那天恰好去兴高采烈的接人去了而躲过一劫。旋即,日本投降。国民党军队到来把那些杀人的日本子全都看押起来。
第三幕:马大山腰别利斧化妆成卖烟的偷偷躲在日本子看押点门口准备伺机报仇。终于机会来了,他先后砍死了两个买烟的(当年吃过他家的鸡)日本子,继而冲进看押点,见日本子就砍,见门就劈(这里有《有话好好说》的味儿),最后终于把斧柄也劈折了,但是他最后来仍然把断了的斧柄掷向吓得抱头鼠窜的小五郎(这里面有《荆轲刺秦王》的味儿)。但是国军的一大群卫兵来了把他捉住,然后以破坏和平罪把他砍了头。
电影的故事就是这样的,简单易懂没有一点隐喻象征,但是这部影片却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几近完美。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这么拍过。
没有绷紧的弦就奏不出清爽的乐曲,没有绷紧的鼓面就敲不出整洁的鼓点。这个影片中这四种修辞格都有,而且还把它绷得很紧,张力强大到让人惊叹!
二 电影修辞
所谓的修辞学一是研究修辞的手段,一是研究修辞格。一个艺术品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内容和形式。修辞格就是内容和形式对应的种种方式。修辞学非常复杂,这里只简单的对应一下。比如:为高尚的内容配上庄严的形式,这是一格,它有一种“称颂”的效果;为高尚的内容配上诙谐滑稽的形式,这又是一格,它有讥笑的效果;为低俗卑下的内容配上庄严的形式,这又是一格,它就有一种“反讽”的效果;第四种是低俗卑下的内容配上诙谐滑稽的形式,这就是悲怜。
1 反讽
先说这影片里反讽的场景,比如:
在马大三把一刀刘接到挂甲台的路上的时候,在背景音用的是一个经典武侠片中的悠扬笛乐。而且,后来马大三他们把花屋小五郎送去日本炮楼子时候,仍然用的是接“一刀刘”时一样的场景一样的背景乐,这是两段对应的反讽;
当影片中的日本人吹着军乐在村里耀武扬威的时候,姜文故意让那个日本军官上下卖力的挥动他的白手绢,这里面就是要把那种卑劣的行为尽量的表现的庄严,这也是明显的在反讽;
当日本人要砍马大三的头的时候,那一段,也是把日本人拔刀、拭刀、插刀表现得非常的严肃庄重,这当然也是在反讽,等等。
2 讥笑
影片中“讥笑”的场景也有很多,比如,
当马大三把花屋送到日本炮楼子时候,那气氛非常紧张之时,姜文却插入一段中国驴子强奸日本大洋马的情节,这里面就有明显的讥笑,
当那个在村里奏日本军乐摇白手绢的军官在投降以后却卖唱片,结果被国民党军官骂为“日本猴子”,这也是在讥笑。而且这个堂堂国军的军官(吴大维饰)却是个拄着双拐的跛子,这也是在讥笑(他的讲话在电影里也常在里面引来哄堂大笑)。
当马大三被砍头时,姜文不是故意在其中突然插入一段,有人从墙上跌落,一头猪钻进哨兵的裤裆这样搞笑的情节,这也是在讥笑。
还有当花屋小五郎被一刀刘处死却死后逃生后悔罪时,姜文故意在他的络腮胡子里挂上唾沫,这是在讥笑日本武士道。等等。
3 悲怜(与自嘲有关)
影片中有五段是相似的。
第一段是马大三与一帮亲友商量如何处置花屋和董汉臣;
第二段是,审问花屋和董汉臣;
第三段是马大三说服亲友们采用董汉臣的建议用他们换粮食;
第四段是,他们与花屋和董汉臣签协议;
第五段是马大三和这帮亲友们在日本炮楼子里等待九井如何处置他们。
这五段表现的都非常诙谐。从这五段里难道看不到姜文在构造这些情节背后很明显的悲怜精神么?中国人的仁爱常和愚昧、麻木绑在一起,这有时确实是让人觉得很可悲的!
另外,这几段在剪辑节奏非常清晰,就象是一段段情绪分明的长短格诗句。
4 称颂
影片中称颂的有三处最为突出,这都是称颂的段子。
一是疯七爷用猎枪把九井和小五郎崩得一脸花。
一个是马大三冲进日本人看押点砍倒一个一个日本人。
还有最后,马大山头掉下来以后银幕上那最后的一抹红色。
当然这影片中每一个场景都对应着一种修辞格,它在艺术上非常成熟。但是还不仅如此,这部影片还因为他的总的结构方面非常严整,处处取用对称,正是这才使它类似一座神庙一样庄严的效果,但凡庄严的建筑,哪个不是对称的典范呢?
三 对称
这影片中的对称之处太多了,首先是在剧本的对白上。
最明显的一个是马大三去八婶子家借白面,一开始他骂了二脖子是个“王八操得”,被八婶子还骂(她是二脖子的妈),后来八婶子自己又气得大骂二脖子个“王八操得”。
还有疯七爷,一开始骂马大三和鱼儿,要掐死他俩,后来又骂小五郎和董汉臣,要掐死他俩,再后来,他又用猎枪把小五郎和九井俩都崩了个满脸花。
在情节上,
日本军官总是给村里的小孩子糖吃并逗他们玩,最后也正是这个日本子用刀把那个小孩子杀死了;
马大山去接一刀刘时他们在澡塘里说到砍头的时候,他们说到被砍到的头会眼眨三下,然后嘴角上翘,而马大三的头被砍下来时,那颗头也正是这样表演的;
接“一刀刘”和送“小五郎”那两段,这两段就象是两句对仗工整的“打油诗”。
审讯小五郎他们和与他们签协议那两段;
花屋小五郎和董汉臣遭审讯的时候,马大山从他们嘴里拔出塞在嘴里的东西,后来马大三被杀时嘴里也塞了东西并被拔了出来(这个情节是渲染得很强烈的,姜文故意采用武侠片里那种配音,把那东西拔出来都是“爆”地一声)。
用一个中国驴子强奸东洋马、用一个猪钻国民军的裤裆和把一个蚂蚁放在马大三的待砍的脖子上。这也是对称。
等等,这影片中对称的段子太多了,这种对称所造成的庄严气势终使本片象一座神庙一样高高耸立起来,正象索德伯格所说:“在这个影片之后,所有的影片都显得渺小了。”确实,有什么建筑可以与一座神庙来比呢?
四 结束
这部影片中的艺术效果极其强大在于它非常老练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当然一部作品在艺术上要强大也并不在于老练的运用修辞手段,有的作品与此相反,它们完全的摒弃所有的修辞手段,追求的是返朴归真的艺术效果。在文学上这就是巴尔特的“零度写作理论”。在电影上,新现实主义也遵循这一原则,冷静的纪录,既不称颂也不反讽,既不悲叹也不讥笑,只是冷眼旁观。当然,所有的艺术作品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其风格的统一,这要求的是尽量的摒弃那些与自己的风格相左的表现手段,而这一点有时很难。
作者:
黑棺
时间:
2011-8-24 11:36
0W~@F3I1H860NM@7F2UUI6T.jpg
(63.12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2011-8-24 11:35 上传
作者:
司马流云
时间:
2011-8-24 11:57
我很蛋疼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1-8-24 16:18
回复
黑棺
的帖子
欢迎光临 骑行网 HZBIKE (http://hz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